./assets/app.B5BV_8LE.js"> ./assets/chunks/framework.DeCq-TZ0.js"> ./assets/行测_推理判断_科学推理_生物.md.BRnsHaKE.lean.js"> ./assets/1730170917917.DlJiu80k.jpg">

3、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 对于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少量能量
(2)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细胞、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葡萄糖→乳酸+少量能量

4、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1)。温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加强;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弱。
(2)。植物含水量适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3)。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的增大,呼吸作用显著加强
(4)。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呼吸作用。在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用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施,可延长贮藏时间。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田生产多采取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来提高光的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
(2)农田及时松土,农田水淹后及时排水,可促进呼吸作用;而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通常在低温下,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
例3.(2018 广东) 一颗种子在地下生根发芽,最终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小树苗。在这个过程中, 其有机物总量( )。
A.逐渐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增加
解析
提问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在没有长出叶子之前,那么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前期只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总量先减少。当种子长出叶子之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一般光合作用速率强于呼吸作用速率,也就是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要远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有机物得到积累,开始增加。因此有机物总量为先减少,后增加,【选 C】

例4.(2020 广东)农技站为了贮存种子,拟采用以下做法,其中最可行的是( )。
A 将种子浸泡在含水的容器中
B 将种子置放在含氧量低于1%的干燥地窖中
C 将种子置于1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环境中
D 将种子封闭在完全避光的黑暗环境中
解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外部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水分。贮存种子需要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以减弱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A项:将种子浸泡在水中会使得种子自由水含量增高,呼吸作用旺盛,不利于贮存,错误;
B项:含氧量低于1%会导致种子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多产生的代谢物反倒不利于种子的长期贮存,而且将地窖含氧量控制在低于1%操作难度较大,错误;
C项:1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可以减弱种子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有利于种子的长期贮存,正确;
D项:光照强度不会直接影响细胞呼吸,与种子贮存条件无关,错误。

三、酶

1、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

2、特性:酶具有高效性(加快反应速率)、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过高的温度会令酶失活,过低的温度会抑制酶的活性,过酸过碱也会令酶失活 )

3、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和 PH (酸碱度)

4、常见酶的功能与分类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
(2)DNA连接酶: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3)RNA聚合酶: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
(4)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四、基因与遗传

1、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相对性状: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人的血型、能卷舌与不能卷舌等

3、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其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 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5、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6、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1)比较亲代和子代的性状:在子代中“凭空消失”的性状和“无中生有”的性状都是隐性性状。
(2)利用比例法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若子代性状之比为3:1,则占3的为显性性状,占1的为隐性性状。

7、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

(1)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父母通过生殖细胞把染色体传递给子女的同时,也把基因传递给了子女。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又恢复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物种遗传的稳定性。染色体数目变化可总结规律: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2n:n:2n
(2)人类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共23对,其中44条(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两条在性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称为性染色体。已知人类有X和Y两种性染色体,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大小与形态也完全相同,称X染色体。男性的一条与X相同,另一条则小得多,称Y染色体。Y染色体最重要的意义是决定男性性别。

五、血型遗传

1、血型的区分: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 、B 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O、A 、B及AB血型。

2、血型之间相互关系

献血者受血者(O型)受血者(A型)受血者(B型)受血者(AB型)
O型
A型××
B型××
AB型×××

3、同型输血

(1)同型血可以相互输血;
(2)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的人也可以少量接受其他三种血型。(O型: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3)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4、血型的遗传规律

(1)在ABO血型系统中,$$IA$$和$$IB$$基因是显性基因,而$$i$$基因则是隐性基因。
(2)如 A 型血可能是 $$IAIA$$或 $$IAi$$;B型血可能是 $$IBIB$$或$$IBi$$;AB 型血是$$IAIB$$;0型血是 $$ii$$。据此可以推导出下表。
父母血型子女会出现的血型子女不会出现的血型
O与OOA、B、AB
A与OA、OB、AB
A与AA、OB、AB
A与BA、B、AB、O
A与ABA、B、ABO
B与OB、OA、AB
B与BB、OA、AB
B与A BA、B、ABO
AB与 OA、BO、AB
AB 与ABA、B、ABO
例4.(2017 广东) 有一家四口,包括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亲生子女,四人的 ABO 血型各不相同。已知儿子有一次受伤时,是爸爸献的血,那么,以下信息可以确定的是:
A.爸爸的血可以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
B.妈妈的血不能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
C.女儿有可能是 AB 型血
D.儿子只可能是 A 型或 B 型血
解析
四人的 ABO 血型各不相同,对应分别是 A、B、AB、O 型血。由此可知爸爸可能是 O 型血,为“万能输血者”;儿子同样可能是“万能的受血者”,为 AB 型血。
第一种情况。如果爸爸是 O 型血(能输给任何患者),爸爸和妈妈生出来的孩子血型各不相同, 因此妈妈的血型只能是 AB 型,除此之外,均会出现血型相同的情形,儿子和女儿一个是 A 型血,一个是 B 型血,但是具体是谁无法确定。
第二种情况。如果儿子是 AB 型(能接受各种血液),即需要同时存在这两个显性基因, 且父母和孩子的血型各不相同,那么父母的血型应该为 A、B 型,一人提供, 一人提供,除此之外均可能重复,但是无法确定父母谁是 A 型,谁是 B 型。那么女儿只能是 O 型血。
观察选项,提问“哪一个可以确定”。
A 项:只有在爸爸是 O 型血的条件下才可以满足,在第二种情况下爸爸的血无法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无法确定,可能正确。
B 项:在第一种情况下,妈妈是 AB 型血,只能输给 AB 型血,AB 型血是“万能的受血者”,满足选项;第二种情况下妈妈是 A 型血或者 B 型血,同样不能献给所有人使用,同样只能给同型或者 AB 型使用(母亲的血可以给儿子使用),满足情况,当选。
C:在第一种情况下女儿是 A 型血或者 B 型血,在第二种情况下女儿是 O 型血,两种情况下女儿都不是 AB 型,排除。
D 项:“只可能”错误,在第二种情况下儿子是“万能的受血者”,排除。【选 B】

六、传染病及免疫

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5、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6、预防传染病

基本环节预防措施常见的识别特征
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治疗、隔离病人,杀死并深埋有病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用具或环境的消毒、卫生工作(常洗手、戴口等);不容易判断时,还可找是否有传播媒介,比如蚊虫等
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使健康的人远离病区、注射疫苗、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增强抵抗力等

免疫与计划免疫

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
2、抗体和抗原: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一种可以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抗原。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与免疫类型的区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注射疫苗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从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从免疫类型看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